“2008全国风与大气环境学术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

2008年10月21-25日,“2008全国风与大气环境”学术会议在北京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胜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bt365体育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并由北京京环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洪钟祥研究员应邀担任此次会议的名誉主席和主席,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刘永贵院长、陈海平教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杨炯研究员,bt365体育桑建国教授、张伯寅教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蒋维楣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葛耀君教授,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田红旗教授等应邀出席了开幕式。会议执行主席bt365体育刘树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曾庆存院士在开幕式的发言中提出,我们研究的大气边界层、大气环境、风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等领域,都是在研究复杂的系统,不管从内容还是方法上来看,学科交叉是一个重要的趋势。研究复杂系统,最重要是有科学方法和创新思想,必须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但不能完全跟着外国跑,要有自己的创新和发明,有自己的奇思妙想。他以钱学森先生的一个例子,说明创新思想和科学方法论在攻克复杂问题中化繁为简的神奇作用。曾先生勉励青年学者要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不仅在学术上提高我国地位,也为我国的经济、能源和国防等有重大需求的领域做出贡献。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0余篇,涵盖了建筑和桥梁风载荷、风能利用、大气边界层、中尺度空气污染、大气化学成分分析、大气污染控制、环境安全和军事环境等方面,在技术、方法上包括了外场观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数值模式和实验室模拟等。

会议合影 会议开幕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
院工程学院刘永贵院长致开幕词
会议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开幕式讲话

12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来自多个相关专业的大学和研究院所。30多位学者作了大会交流报告,其中特邀报告7个,它们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王勋年研究员“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建设空气动力设备平台”,北京大学刘树华教授“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同济大学葛耀君教授“大跨度桥梁风工程的现状与展望”,中南大学田红旗教授“恶劣风环境下行车安全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进展”,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黄顺祥“APAWP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应用概述”,国家气候中心罗勇研究员“中国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大会报告尤其是特邀报告内容充分反映了各学科分支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兴趣,现场讨论气氛活跃,会下交流也相当频繁,大家深刻地感受到跨学科交流的魅力,并期望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更多地开展合作。

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与大气环境学分别属于空气动力学学会和气象学会,但两个领域的学者常有交流,有不少研究课题实际上属于两者的交叉领域,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两个领域的研究都与各种尺度流体运动密切相关,最新的流体力学理论成果、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在两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应用。从会议收到论文的内容和质量来看,组织这样一个联合学术会议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成功超出了预期。这次会议论文中有相当比例报道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如在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领域,对桥梁、建筑的风载荷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都更加强调逼近实际需求,展示了工程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风能利用是本次会议增加的一个新方向,从气象背景场和工程应用等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数值模拟方面报道的研究进展中,大到中尺度气象场和环境质量的预报,小到运用CFD方法对建筑物对风场的反馈进行细致模拟,体现了空气动力学与气象学的交融;实际上我们是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研究同一个大气层,气象要素场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建筑和桥梁的风环境,而建筑物构成的下垫面也必然对气象场有所反馈,一些作者在两种尺度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趣的尝试;会议交流了多篇关于污染物浓度模拟和危害评估的研究论文,涵盖了室内尺度、微尺度到区域尺度,其中不少论文研究的是高毒性或放射性污染物,属于大气环境与安全和军事环境的交叉领域;关于奥运会安全保障和环境治理的论文占有相当比重,这反映了相关科研工作者为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本次会议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洪钟祥研究员开幕式讲话
会议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物理
学院刘树华教授开幕式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
院工程学院陈海平教授闭幕式讲话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本次会议不仅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风工程和大气环境方面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进展,也使我们看到许多令人欣喜的研究增长点,这些增长点处于气象、环境、流体力学和安全科学等学科之间的重叠地带。由于实际问题的多学科性,由于学科间的思想和方法交流,新的研究增长点不断迸发出来,并逐渐形成活跃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些研究领域所涉及到的现象和机理是极其复杂的,我们的研究基础和认识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还有许多根本性的难题有待我们的艰苦探索。

(会务组供稿)
点击以上图片可见更加清晰显示